村网通总站 百挑村 655666.nync.com 欢迎您!
书香四溢 耕读传家 |
去年12月底的午后,虽不是农忙时节,但在汉源九襄镇枣林村四组,不少村民却依旧在自家的果园中,忙着修剪梨树的枝丫。这里,得益于水果产业的带动,许多村民已日渐富裕,新盖的楼房也在果林中格外醒目。 而在一排排新房背后,一处建于清代的李家大院矗立于此。如今,随着时代变迁,周遭环境虽已改变,但大院古朴的样貌,却在静诉着当年的辉煌。而大院曾经的传奇故事,也在百余年的时光中,一直在村民中流传。 古朴宅院 诉说变迁 “按着这条机耕道一直往上走,遇路口后右拐,大约十几分钟就到了。”热心的枣林村民见记者一行人不太熟路,便大方地指了指前行的方向。 在九襄镇枣林村,李家大院的知名度颇高,一来是因为院子历史悠久,知晓的人多,二来是因为大院保存较好,所以颇有看头。按着村民的指引,记者行走不多时,便看到了一圈矮矮的土墙。“到了,这土墙就是李家大院的院墙。”说话者叫李锡东,是对汉源民间文化颇有研究的一名地方学者。 宽阔的大门、砖木结构的建筑,一行人还未进门,一派古朴的色调便已显现。“看,大门上还镌刻有对联。”听到李锡东的提醒,记者在大门上,果然看到了隐约的字迹。仔细辨认,这组凿刻在大门两侧木板上的对联,字迹虽已漫漶,却依稀可辨识。其右联是“孝友渊源传作家政”,左联是“诗书根柢蔚为国华”。 “李家大院有个最大的特点,就是诗书传家,其大院内的每道门上,都在两侧刻有木质对联。”听到李锡东的介绍后,我们信步迈进大院,只见李家大院是一个标准的四合院构造,在园内有一个宽阔的天井,而在天井周围,还有数间保存较为完好的厢房。 “你们是哪个,是要参观我家的大院子吗?”说话者叫白友珍,现年72岁的她,是嫁到这李家大院来的媳妇,已在此居住了五十余年。说明来意后,白友珍示意我们随便参观,并告知我们,李家大院内的精华,要数那些精美的门窗木雕,其不光保存较为完好,而且其寓意还很吉祥。 按着白友珍的指引,记者认真打量起李家大院的格局。环顾四周,只见这栋砖木结构的古老宅院,通体砖木结构,在其门窗雕花处,尤能窥见当年的繁华。在正对院门的正房大门上,左右对称排列着六扇大门,大门上皆用浮雕技法,雕刻出骏马奔腾、凤凰飞舞、瑞兽嬉戏等图案。 “小伙子,你抬头看,在房檐上还有精美的木雕呢。”顺着白友珍手指的方向,记者在李家大院的房檐上,还看到了一对造型别致的花鸟木雕。只见该木雕用一块宽约一米的木板整体雕凿而成,并被稳稳镶嵌在房梁与屋檐之间。其上又被施以精巧的纹饰,让人看来,既不失灵巧,又颇有威严厚重之感。 “李家大院,呈南北排列,前后设有龙门、天井、祠堂、厢房等,大小房间加起来有二十余间。”白友珍告诉记者,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,李家大院内的许多牌匾、书籍等,已大多毁坏,但现存的门联和雕刻,还在诉说着大院当年的繁华。 百年沧桑 家风不绝 “李家大院能够修建,还要得益于当年的那位李贡爷。”白友珍口中的“李贡爷”不是别人,正是李家大院后人的先祖。据白友珍介绍,李贡爷原名李锦山,是一个知书达理、颇有学识的人。至今,在九襄枣林村,不少上了年纪的人,都还知道这么一个人的存在。 “李贡爷是清代晚期的一个读书人,所以才会在门窗上雕刻这么多对联。”李锡东告诉记者,在清代之时,挑选各府、州、县中成绩优异者,送入当时京城国子监读书的人,就会被称为贡生。所以,由此推测,这个大家口中的“李贡爷”,很有可能就是当时有幸被推荐到国子监求学的一名学生。“在当时来看,虽然贡生还未成为官员,但对于一个家族来说,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荣耀了。”李锡东说。 据了解,如今的李家大院可谓古朴美观、书香四溢,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东西,就是在大院中每道门上的木质对联,其数量达十余副之多。“老辈人重视文化,所以在各道门上都刻有对联。”李锡东说,不少古代大院虽不乏有许多木质匾额,但将名言警句以对联的形式,镌刻在门板上,以此长期保存下来,去勉励后世者却不多见。 “过江风度人为玉,经国文章气似金。”听到李锡东的话后,记者又在一侧的门板上读出一联。白友珍告诉记者,不光大院的外面雕刻精美,在大院的房屋内,还有一幅清代的彩色门神画,栩栩如生,且颜色鲜艳。记者推开屋门,看见在屋内的一块门板上,果然有一个头戴官帽、身着红衣,且神态淡定从容的彩色画像。 “门神一般都会出现在大门口,这里是屋内,所以这个不一定是门神,倒像是一个古代官员的打扮。”李锡东告诉记者,这可能是当年李贡爷为了勉励后代读书入仕,而绘制在门上的一幅画像。这幅画像和屋外的那些对联相映成趣,都是在向后人传承着一种敦厚礼仪、诗书耕读的精神。 据了解,李家大院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,在解放后,还先后做过农会、会场、仓库、公共食堂等。此外,当地人出于爱护古建筑之心,数十年来,一直都小心呵护,所以其整体面貌,才得以保留下来。 如今,九襄镇内的李家大院,常会有外来者参观。白友珍晚年无事,时常坐在这栋老屋前晒太阳,看到有来人进入,她还会热情地与人攀谈几句。而大院内,留存的那些木质门联,也在向外来者袒露一个诗书人家的治家处事之道。 雅安日报/北纬网记者 杨青 |